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要对得起我穿的这身制服”,我们往往会觉得这句话特别的有责任感,所以,在穿的是什么衣服这个物理对象背后,我们真正关注的,在于制服所代表的这个职业的精神对象。
比如说如果作为医生,穿上白大褂就是白衣天使,就有救死扶伤的信仰。如果作为士兵,穿上军装就是人民卫士,就有保家卫国的信仰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有这么高的信仰,但从这些例子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规律,就是制服是一种仪式感特别强的物理对象,通过这些物理对象,我们会在心理上强化一些身份上的变化,让自己从一个“自由人”转化为一个代表着某类职业的“社会人”,具备着相当的心理认同和一定的行为习惯。
再举例来讲,作为一名职场人,我佩戴着公司的工牌,会在内心强调我是公司的一份子,代表着公司的某个职业,就会多少加强一些对自己形象和言行方面的管理。
那么为什么会这样?穿上制服、戴上工牌的前后,区别在哪里?我们仔细来进行分析。
首先设想,我没有佩戴工牌的时候,比如走在大街上,我的行为与公司无关,别人不会通过我的表现,来联想到公司与我的职业。
再来对比,当我佩戴工牌的时候,也是走在大街上,行为也与公司无关,但别人却会通过我的表现,去联想到公司与我的职业。
最后分析,我们就发现了,并不是工牌或者制服有多大的威力,而是别人通过工牌和制度,知道了我的职业,知道了我属于哪个组织,也知道了我的行为会代表着这个组织的行为。
那么我们要研究的重点,就在于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,以及转换。
个人行为,就是没有任何组织性、不代表任何其他人或者组织、也无需为任何其他人或者组织去承担责任的行为。
组织行为,就是具备相当的组织性、代表着其他人或者组织、需要为其他人或者组织去承担责任的行为。
那么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,个人行为是一种没什么责任感、也不需要责任感的行为,组织行为则需要具备相当的责任感。
打个比方,作为职场人士,我们下班了在家,可以用“北京瘫”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吃薯片,但上班时间在办公室,我们会这样吗?
不会。因为在家的时候我的行为是个体行为,不代表我的职业和我的素养,也上升不到责任感。而在办公室就是组织行为了,如果真这样做,老板或者领导就会认定我责任感不强,会怀疑我的职业素养。
那么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没有责任感,或者说解决职场责任感的第一个问题,就在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,并能够将个体行为转换为组织行为。
刚才我们分析过了,穿戴了工牌、制服,或者说在办公室、在会议桌上,这些都会促成我们的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的转化,那么这些都属于物理性对象的工具、场景、环境等。
那么有些转换条件并不是物理性的,而是属于数理对象的范畴,比如那业绩目标、上下班时间等等,这些也会促成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和转换。比如说到了上班时间,我就知道我的行为要从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转换了,不能为所欲为了。
还有一些属于心理对象的范畴,比如语言、企业文化、人际关系、工作氛围等等,比如在我们服务顾客的语言上,我们就得想到这个属于组织行为,我不仅代表着公司,还会体现个人的责任感,所以一定要好好说话!
最后还有一些是属于精神对象的,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医生、军人,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信仰、职业精神,有着作为这个职业的信念和骄傲,所以他们的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工作上面,还体现在整个人生态度上面,这就是职业给他们的行为带来的责任感。
在职场中,尊重各种物理对象、数理对象、心理对象、精神对象,把个体行为向组织行为进行转换,是我们职场责任感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。也是我们作为组织的一份子,做一名合格的职场人,所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。
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典型:歌曲《老子明天不上班》
下一篇文章,我们会和大家一起详细分析,个体行为为什么需要向组织行为进行转化,其核心原理和规律在哪里?